9月16-19日,以“践行‘两翼论’助力‘百千万’”为主题的2025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活动,先后走进粤东山区梅州、河源。活动由广东院士联合会(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牵头发起主办,由梅州市委、市政府及河源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活动期间,范滇元、陈新滋、周玉、郭仁忠、韩恩厚、马於光等36位院士专家深入15家企业、30所学校,为企业创新“精准开方”,为校园科普“注入活水”擒牛网,以高水平智力支撑助推梅州、河源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自2023年该项活动在清远启动以来至今,共组织162位院士专家开展科普活动102场、企业对接活动50场,持续为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注入高端智力动能。
2025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梅州行)院士专家及领导合影
2025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河源行)院士专家及领导合影
“精准开方”助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活动紧扣梅州与河源特色产业需求,收集了共27家企业的57项具体技术、人才需求,并组织工作团队进行了深度调研。9月17-20日,针对广东金雁电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精电(河源)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的发展痛点和技术升级难点,主办方精准匹配了领域对口的17位院士专家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围绕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大力推动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
作为来自梅州大埔县的客家人,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蓝文健在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实地调研后,对这家中医药老字号深耕客家中医药的努力给予肯定。“嘉应制药作为中医药老字号企业,在特色客药研发与创新方面有着清晰的发展思路。”她提出,可依托学院完整的药物研发链条,通过共建学生实践基地、申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形式,为企业注入科研与人才动能。嘉应制药总裁游永平表示,公司将迅速梳理落实专家意见,期待以此为契机深化校企合作。
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蓝文健调研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在广东宇星阻燃新材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大学教授倪延朋与企业技术团队围绕阻燃技术发展展开深入讨论。他指出,当前阻燃技术正朝着绿色化、安全化升级,不仅要保障防火安全,更需兼顾使用安全、生产绿色化与原材料可降解性。“宇星在行业的长期积累令人印象深刻,双方技术方向高度契合,合作空间广阔。”倪延朋的评价让企业备受鼓舞,该公司总经理罗宏涛表示,专家对行业趋势的深刻解读为企业指明了方向,期待进一步合作推动技术创新。
在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表界面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委员会主任熊海峰聚焦传统建材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对塔牌集团的智能化、精细化生产水平赞不绝口,同时敏锐发现企业产品研发方向与实验室研究课题高度契合擒牛网,当即提出解决方案:“可通过AI大模型应用与自动化技术协同,针对性解决生产参数调整、设备故障预警等实际难题,打通发展堵点。”
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设计国家现代产业学院院长熊晓明走进广东铁甲科技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企业在电源制造领域的技术成果与产业应用情况。熊晓明表示,将推动高校与企业在“产品联合研发”“专业人才培养”两大领域深化合作,一方面依托高校高层次人才资源攻克技术难题,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参与办学,推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实现校企资源互补。“专家团队为我们明确了‘韧性发展’的思路,提醒我们要主动寻找新机遇、突破现状。”广东铁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军说。
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设计国家现代产业学院院长熊晓明调研广东铁甲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晟昊走进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实地考察生产车间、制备车间及研发中心,与企业围绕“材料性能深度解析”“涂层技术联合攻关”“数字化改造赋能”展开探讨,双方明确将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方联动,助力企业从“东源制造”向“东源智造”跨越。“高校的基础研究积累,能推动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具体工艺、配方难题。”周晟昊表示,产学研融合将为产业研发提供关键推动力。河源富马副总经理李章序认为,专家团队在材料开发、精密涂层等领域的技术建议,将加速企业产品升级与技术装备改进。
暨南大学包装工程学院院长、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黄世清到访广东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企业在“传统米粉工艺改良”“食品包装优化”方面的实践,对其米排粉产品的生产工艺与品质管控能力给予肯定,并针对“生产链自动化升级”“食品包装环保保鲜”提出具体建议。黄世清表示,将依托高校科研与人才优势,联合企业攻克行业共性问题,推动传统食品产业改造升级。广东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荣兵表示,通过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实现“原材料标准化工艺优化”“设备有机激活”,推动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更上新台阶。
“科普天团”点亮山区少年“科学梦”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一体两翼,高质量的科学普及会为科技创新培植沃土。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9月17日-19日,范滇元、陈新滋、韩恩厚、马於光、贺震旦、闵永刚、张大鹏等24位院士专家走进梅州市、河源市30所学校,结合个人成长和科研经历,以座谈交流、科普报告、励志报告等形式近距离交流,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传播给山区青年学子。31场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让“科学家”三个字从课本插图变成眼前偶像,把“科技强国”从宏大口号变成可以追的光,在1.28万名山区青少年心里悄悄点亮攀登科学高峰的火炬。
作为参与本次活动年纪最大的科学家,86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二维材料光电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范滇元热心科普事业,分别走进梅州市外语实验学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带来《六十年激光强国梦——激光武器与激光智能制造新成就》科普讲座。范滇元院士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系统回顾了中国激光技术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历程,“激光梦想是几代人坚持不懈、屡败屡战才实现的。65岁的激光是既成熟又年轻,未来仍有许多挑战和机遇,更辉煌的新60年!”范滇元院士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期望,要有高远的志向,要有梦想和幻想,同时又要结合实际,脚踏实地去学习。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范滇元走进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作科普讲座。
梅江区梅州中学梁伯聪体育馆内,千余名师生齐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陈新滋以《大道至简:用最简单的方法取得最好的成果》为题分享人生与感悟。“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完善化,离成功就不远了。”他结合青年时代求学历程与手性催化领域研究,生动诠释“大巧若拙,大道至简”的哲理,还分享了研发番茄降血脂产品、抗癌药物的经历。
“腐蚀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它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类健康息息相关,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降低碳排放的关键内容之一。”在嘉应学院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腐蚀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韩恩厚为化学与环境学院300余名师生带来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讲座。讲座中,韩恩厚院士特别向师生发出呼吁,鼓励大家主动学习腐蚀防护知识、提升防护意识,若对该领域感兴趣,更可积极加入研究队伍,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所有成功的人都具备主动性。”他鼓励年轻人培养自身爱好,并将爱好与工作有机结合。
“做同龄人该做的事,干一行、爱一行、干啥都能成内行”。走进河源市东源中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发光材料与器件全重重点实验室主任马於光以自身成长经历为引,为学子们呈现了一条从校园通往科研的奋斗路径。马於光以《奇妙的有机半导体》为主题,从近期最热门的人工智能领域入手,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半导体材料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东源中学学子们层层揭开“塑料导电”背后的科学奥秘。“青年一代的作用就是要打破禁锢,让前辈们黯然失色。”讲座尾声,马於光以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对青年一代的深切期许。东源中学校长赖兆平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让学校师生得以近距离接触学术前沿、聆听权威声音,更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了“投身材料科学研究”的种子,有效激发了大家探索专业领域、助力国家科技发展的热情,为学校人才培养与学术氛围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发光材料与器件全重重点实验室主任马於光回答河源市东源中学学生提问
“人工智能实际上就是通过一种方法,把各个领域的大数据,转变为代表该领域最高层次的智慧。人工智能不是玄学,而是一座DIKW金字塔——把原始数据(Data)提炼为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最终升华为智慧(Wisdom)。”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张大鹏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400多名师生带来题为《AI创新:我们的历史使命》的科普讲座。讲座中,张大鹏院士将深奥的算法概念转化为生活化比喻:数据像“散沙”,机器学习是“筛子”;知识像“砖块”,深度学习是“水泥”;智慧则是“高楼大厦”,只有交叉学科才能“封顶”。张大鹏院士对同学们提出殷切期望:“人工智能是工具,更是镜子,照见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希望同学们把热血洒在实验室跑道,而不是键盘上的空谈。”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深圳技术大学药学院院长贺震旦为梅州市曾宪梓中学学生们签名留念
据悉,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活动是广东院士联合会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重要论述,重点面向粤东西北地区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实施,积极响应中国科学院学部牵头发起的“千名院士·千场科普”倡议的具体行动,旨在充分发挥广东院士联合会广泛密切联络服务院士专家的独特优势,以更大规模、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好地支撑企业、区域科技创新,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和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陈志深
通讯员:袁仕联擒牛网
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